根據我校一百一十周年校慶活動安排,為進一步繼承和發揚滬江化學精神,8月7日上午我和另兩名同學於西湖名石茶苑采訪了張澤邦👘、李明法、楊瑞燕👨🏿🏭、徐梅麗四位校友。
李明法校友畢業於滬江大學生物學專業,徐梅麗等三位校友是化學專業的52屆畢業生🧑🏼🚀,而李老比他們晚一屆🏃🏻♀️,盡管三位校友學製4年,但李老同他們之間很熟,因為他們在滬江大學讀書期間,有一些公共的課,而且常在同一棟樓裏上自習。
盡管已畢業六十多年🙎🏽,但談起滬江大學的時光,校友們就打開話匣子,滔滔不絕。他們是49年高中畢業的,解放以後進校,經過多次運動,成為社會主義人民大學中的第一屆大學生💯。當問及他們有沒有一些以前保存的資料時💮,校友們頗感遺憾。因經過多次運動,尤其是文化大革命🫑,書面資料多無保存,他們笑言只有“memory”。
四位校友十分愛母校和國家。李老說,那時是申江和滬江比較好🛠,而他們更傾心於滬江大學🔭。在他們看來☝🏻🚣🏼,那時的滬江大學發展的非常好🔳,李老說甚至比復旦更好🩶,只是後來復旦發展的更快更好🫳🏻。因李老之後也曾在復旦深造,他更有話語權🟤。在李老的話語中不難看出他對滬江的深厚情誼和滿滿自豪感。徐校友說他們畢業的時候♕🍯,因國家需要人才👳🏿♀️,化學系作為第一屆的他們提前畢業🛍,要服從國家分配到大東北、大西北。而那時有些校友不想離開上海,她就跟系主任唐老師一起動員大家服從分配。經過抗日抗戰,在他們心中👋,國家很重要。她對我們說: “國家要強大,要靠你們建設國家、回報國家。”從他們身上,我們看到了很多閃光點,讓我們頗受感動。
李老曾做過中學校長,他向我們談及一些對教育的看法🤽🏼♀️。作為老師,要具備“一桶水教一碗水”的能力。對於學生🌜,一👐🏻🧓🏼、在生活上,提倡艱苦奮鬥、自力更生。二、在自我發展上,培養愛好與興趣,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長。李老說,無個性,無特長很難有所成就。他說我國教育培養共性比較多,培養個性比較少🎣,因此要充分發掘人的個性、特長🩷,要有一技之長😵💫、一門之專。
李老舉例說,有一高中生高考三年都沒被錄取↪️,理科很差,他父母想辦法把他送到美國學習🕒⛽️。他到美國後,一考試成績還是很差,招生老師就問他有什麽特長或愛好,他說喜歡做陶瓷。那邊教授說📛:“你能不能做?”🎉,他說🧝♂️:“能!”💂♀️🟦,因此教授讓他設計一個陶瓷👍🏼。他做好之後,招生老師一看就說,這個學生我要了🤚🏻。現在那名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成了美國非常有名的一個陶瓷家。借此李老向我們說明了要借鑒美國好的教育方式,要充分發掘人的個性、特長。人在是有某一方面天分的,充分發掘好的方面來加以培養,這才是孔夫子所說的因材施教。
另一方面💇🏽♀️,在選學校時🧂,李老說,不要選所謂的名校,而要選名專業🈸🤵🏿♀️。事實上,並不是好學校的每個專業都好,因此不要盲目讀重點,而是要抓重點的學科🧑🏿⚕️。此外🧒🏽,李老建議在選學科時🥮,一要跟興趣有關,二要研究社會的需求🥒,宏觀考慮🧼。
校友們還說學習不是死讀書,要勞逸結合🦹♂️,輕松學習,對於沒學過的知識要有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👼。大學僅僅是初步的基礎🪽,給我們的學習開了一個門,更多的是在工作中學習的🎄。他們對於教育有很深的思考,認為一定要打好基礎,有了基礎才能有機遇;還要註重交叉學科的學習,也認為人才戰略思想很重要,但培養人才不能急於求成↗️。他們還教導我們要認認真真做事🍤,踏踏實實做人。
采訪最後🗒,校友們對母校題字寄語:“為提高全民族的質量而努力”👨🏿🏫。質量即生活品質🛀,包括生態環保、食品安全、教育、藝術🤸🏽♀️🥏、文化等方面。從他們身上,我看到很多,也學到很多。在以後的生活😷、學習、工作中傳承他們的優良品質。
校友題字
合影留念